一、紫砂与宜兴

“陶的古都、茶的绿洲、竹的海洋、洞的世界”,这四句话经常被用来概括宜兴的特点。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的“瓷都”一样,宜兴被称为中国的“陶都”。

质朴古雅、独树一帜的紫砂,釉彩醇厚、胎质坚韧的均陶,浑厚别致、苍翠欲滴的青瓷,形美质坚、新颖大方的精陶和色彩明快、朴实耐用的美彩陶被誉为陶都的“五朵金花”。

2006年5月,位列“五朵金花”之首的“宜兴紫砂”(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)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因此,“紫砂”是宜兴的名片,也是宜兴的骄傲!

宜兴,最早叫“荆溪”,西周时属吴;越王勾践灭吴后,并归于越;楚威王灭越后,又并归于楚,改称“荆邑”。秦始皇统一中国(公元前221年)后,废分封,设郡县,改荆邑为“阳羡县”。故宜兴的建城史已有2200多年了!

西晋时,阳羡名将周处(“周处除三害”的故事在宜兴广为流传,曾被收入语文课本,周处也被后世尊为“阳羡第一人物”)的长子周玘,三兴义兵,三定江南,维护了西晋王朝的统治。晋怀帝为表彰其功,设置“义兴郡”,下辖阳羡、国山、临津等六县。隋开皇九年废义兴郡,将国山、临津二县并入阳羡,改名为“义兴县”。宋太宗(赵光义)太平兴国元年(公元976年),因避讳就改“义”为“宜”(古文中俩字音相近、义相同),遂称为“宜兴县”。至今,“宜兴”这个称谓已使用了1000多年。

上面这段掌故很多宜兴人会知道个大概,但对于“阳羡”这个宜兴古称的来历,知道的就不多了吧?现在宜兴市里还有许多地方在用阳羡这个名称呢! 例如宜兴的著名绿茶叫“阳羡”雪芽,宜兴城里有“阳羡”路,还有“阳羡”新村,龙背山森林公园的正门叫“阳羡”门,笔者曾在江苏“阳羡”律师事务所执业……

秦王嬴政在灭楚后为了消除百姓对楚国的怀念之情,就须改掉“荆邑”的称谓,因为“荆”、“楚”同义。《宜荆县志》记载:“盖荆溪之阴多山,其阳衍沃。”山南水北谓之“阳”,山北水南谓之“阴”,这句古文的意思就是:荆溪之南(即宜兴南部)是多山地带,荆溪之北是肥美平坦的田野。在“重农”思想的主导下,就取后半句统指宜兴了。古文的“衍”与“羡”,义相通,音也相同(不妨用宜兴方言来念一念这两个字),这就是“阳羡”名称的来历了。

这是正解。但在某些宽松的场合,有一种调侃的说法:“阳羡”,就是太阳底下令人羡慕的地方。结合近年来宜兴成为了“宜居城市”的荣耀,这种“歪解”也不失为一种妙解啊!




欣赏:助理工艺师潘建国采用“黄龙源”品牌的泥料“鲨皮青”全手工制作的“玉炉壶”,容量约220毫升。本作品已被纳入“睿鼎紫砂”的防伪系统。


(提示:文末的“欣赏部分”起到配合文字说明或为文章增色的作用,该表述从一件紫砂作品的作者及其职称、泥料的品牌和名称、成形方法、壶名、容量等方面作了涵盖,这样,该作品所要展示的基本要素表达得就比较清楚了。)

联系地址:宜兴市人民南路93号      电话:0510—80199666      版权所有:2016 宜兴市睿鼎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