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“焐灰”

在“焐灰”的认识上,有很多误区。此处,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也来谈谈焐灰:

1、什么叫焐灰?

焐灰在本质上和“窑变”类似,它是一门烧成工艺,是通过二次烧制而产生物理还原的装饰方法,其色彩属于吸附性色泽。

需要澄清的是:“焐灰只适合于紫泥类作品”的说法不对,绿泥类与红泥类作品也可以烧出非常漂亮的“焐灰壶”。

2、焐灰是怎样产生的?

焐灰通常有两个产生原因:掩盖某些缺点或追求特殊效果。

起初,焐灰是为了掩盖烧成后的紫砂作品上出现的“花泥”等现象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。后来,人们发觉焐灰壶泡养后的效果非常特殊,具有像“墨玉”一般的温润色泽, 因此,焐灰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紫砂烧成工艺了。

需要澄清的是:“第一次烧成是特意采用了低温烧制”的说法不对,不管是出于何种焐灰目的,首次烧成都是正常的烧成。

3、如何来区分焐灰的正确与否?

采用“纯正”和“原矿”的紫砂泥料制作并且使用“植物灰”介质烧制的焐灰壶对人体是无害的,但是现在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快速和数量,采用电窑高温烧制, 并且使用“石墨粉”等化学物质作为焐灰介质,这样的焐灰壶就建议不使用了。另外,还有很多场合是用“黑料壶”来冒充焐灰壶的,其材质实为“化工料”,本身就不合格。

正确的焐灰壶的区分非常专业,目前尚无简单的能够采用文字表述的形式来说明,大部分专家也只能凭感觉,最多来一句:看上去比较“自然”。所以暂时只能作为一个遗留问题, 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。

事实上,除了焐灰,在紫砂的其他很多方面均是这样难于辨别。正应如此,笔者建议紫砂爱好者们在选择紫砂作品时慎重对待各类“新奇”,而应尽量多关注一些“传统”, 毕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,都因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且符合了大众的看法。

图为“睿鼎紫砂文化公司”出品的“寅春石瓢壶”(左边的为原壶,右边的为焐灰壶),采用“黄龙源”品牌的“高温特紫”泥料制作,其壶型来历为:
“石瓢壶”,是传世三大经典紫砂壶型之一,其线条流畅舒展,嘴、把拙朴大方,是智欲圆,行欲方,刚柔相济的圆器造型,深受大众喜爱。
“石瓢”是由“石铫”演变过来的,根据材质的不同,“铫”又可分为铜铫、瓷铫、石铫等等。苏东坡青睐石铫,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坡公谪居宜兴蜀山教书时, 发现用当地的砂罐来煮茶比用金属器皿味道好,于是设计了一把有嘴、有梁的砂陶之铫(即后人所称的“东坡提梁壶”)来煮茶,这可能就是最早的“石铫壶”了。 直到顾景舟先生引用古文“弱水(河西走廊黑河之古称)三千,仅饮一瓢”,才将石铫改称石瓢。
石瓢的变化颇多,风格各异,常见的有“子冶石瓢”(清代书画家瞿子冶先生设计)、“景舟石瓢”(又叫“满瓢”,顾景舟先生初创)、“汉棠石瓢”(又叫“矮石瓢”,徐汉棠先生初创)、 “寅春石瓢”(王寅春先生初创)、“石瓢提梁”(“曼生壶”之一)等等。




(本文是《宜兴紫砂文化十讲》系列之十九,于2017年8月28日在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发表,图片上的文字有误,应为“睿鼎紫砂文化”,具名:睿鼎俊锋)

联系地址:宜兴市人民南路93号      电话:0510—80199666      版权所有:2016 宜兴市睿鼎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