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手工”的辨别

近年来,大量“机制壶”的出现混淆了“紫砂壶”的概念。其实,之所以被称作紫砂壶,除了材质上的基本要求(必须是“纯正”和“原矿”的紫砂泥)外, 适合这种材质的“手工”泥片拍打成型技法也是必要条件(列入第一批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的就是“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”),同时,这也是紫砂壶作为 “工艺品”的魅力所在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紫砂壶都是“手工壶”。

制壶时,壶身及其附件(如“嘴”、“把”、“盖”、“的”等等)虽然都是依靠手工配装出来的,但是其成形若是依靠了“模具”(包括内模和外模),那就是“半手工壶”; 在制壶过程中不借助任何模具成形的,就是“全手工壶”了。用“画圆”作类比:制作半手工壶如同使用“圆规”来画圆,而制作全手工壶则如同徒手画圆,孰难孰易,一目了然。

我们该如何来评价“全手工”和“半手工”的优劣之辩呢?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,紫砂壶也是如此。一般来说,半手工壶制作规整,价格相对较低,适合日常使用;全手工壶气度不凡,价格相对较高, 适合收藏和投资。因此,仅就使用来说,两者并无多大区别,笔者建议首选半手工壶,不小心磕坏了也没那么心疼;若是以收藏或投资为目的,全手工壶因其“稀缺性”而相对占优。 未来,能制作优秀的全手工壶的艺人会越来越少,再加上“黄龙山”紫砂矿料的天然稀缺性,这种具备“双重稀缺性”的全手工壶定会值得期盼!

那么,怎样来辨别全手工呢?笔者认为,从紫砂壶的内部去辨别相对简单一些。

实践中,制壶的最优成型技法是“手工拍打”或“泥片镶接”。紫砂泥片经过“拍打”后,表面会留有比较自然的细孔状结构,业内称其为“泥门”。从制壶过程来看, 艺人在制作全手工壶时,基本是在壶身外面用力,使之成形,里面不加力;而半手工壶的成形则是艺人借助模具在壶的内壁用力“搪”出来的,因此,全手工壶内部的泥门非常明显, 而半手工壶内部的泥门已被破坏了。

对圆器造型来说,我们还可以从壶内是否留有一条纵贯壶身的凸起“接头”(由紫砂泥的烧成收缩形成,其对应位置一般是在壶把)来判断。若接头较为明显和自然, 则可能是全手工(因为也有为了仿冒而故意加上接头的可能),此时再通过寻找泥门来判断;若找不到这种接头,则一定是半手工(因为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全手工被误认为半手工, 并且谁都没有本领去改变紫砂泥的烧成收缩这一客观规律)。

对方器造型来说,泥片镶接是全手工的成形特点。用手指到壶内部去触摸时,每相邻的两个面之间的对接若是有明显的“折角”,则可能是全手工(因为也有为了仿冒而故意做出折角的可能),此时再通过寻找泥门来判断;该对接若是很“圆润”, 则一定是半手工(同理,没人愿意让自己的全手工被误认为半手工)。



欣赏:采用“黄龙源”品牌的泥料“本段” 全手工制作的“升华壶”。


(本文是《宜兴紫砂文化十讲》系列之十三,于2017年7月17日在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发表,具名:睿鼎俊锋)

联系地址:宜兴市人民南路93号      电话:0510—80199666      版权所有:2016 宜兴市睿鼎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