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“宜兴紫砂”正名

“陶的古都、茶的绿洲、竹的海洋、洞的世界”,这四句话经常被用来概括宜兴的特点。正如景德镇是中国的“瓷都”一样,宜兴被称为中国的“陶都”。

2006年5月,位列陶都“五朵金花”(紫砂、均陶、青瓷、精陶和美彩陶)之首的“宜兴紫砂”(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)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名录。 因此,“紫砂”是宜兴的名片,也是宜兴的骄傲!

众所周知,最早是在宜兴市丁蜀镇“黄龙山”的山丘之中和丘陵地带发现了紫砂矿料。“黄龙山”位于该镇西北,占地面积约2.5平方公里。在“黄龙山”的矿层中, 绝大部分是本山甲泥(又写作“夹泥”),纯正紫砂矿料非常稀少,一直以来都比较“金贵”,故紫砂又称“富贵土”。因“黄龙山”是“宜兴紫砂”的原产地,所以, “宜兴紫砂”即“黄龙山紫砂”。

关于“宜兴紫砂”的概念,目前尚无权威解释。但这是诠释“宜兴紫砂”名词的起始条件,因此,也欢迎紫砂爱好者们共同探讨,提出“见仁见智”的理解, 使它更完善、更具代表性意义。

专业练制“纯正”和“原矿”紫砂泥料的企业——“黄龙源公司”认为:
所谓“宜兴紫砂”,狭义上指宜兴黄龙山的特质矿产原料;广义上指该原料和在此基础上的拍打成形技法与成形工艺的融合,以及其他文化元素的再注入, 并赋予作品思想和灵魂的有生命特征的实用艺术载体。

笔者认为,“宜兴紫砂”的外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:
1、产自宜兴“黄龙山”的紫砂矿;
2、用上述紫砂矿练制的“原矿”紫砂泥;
3、用上述“原矿”紫砂泥采用手工泥片拍打技法制作成形的紫砂器皿,包括壶、杯等紫砂茶具和紫砂杂项两大类;
4、附加于上述物质形态基础上的紫砂品牌等知识产权以及相关文化、艺术等非物质形态。

在某些朋友的印象中,“紫砂”就是“紫砂壶”,这当然远远不能涵盖其外延。

“宜兴紫砂”的概念指出了构成它的两个基础条件:
其一,在原料方面,由于宜兴黄龙山的矿产最具代表性,因此,用黄龙山以外的其他矿料制成的作品就不能叫“宜兴紫砂”了。在黄龙山紫砂矿从2003年底关停后, 就有大量的外地矿料运来宜兴,被当作“宜兴紫砂”来使用了,这些“外山泥料” 己经不符合原料“纯正性”的要求了。
其二,在成形技法方面,制壶的最优技法是“手工拍打”或“泥片镶接”,这是由“宜兴紫砂”的特性决定的,因其“砂”性明显,较适宜运用该技法成形。 而 “拉坯”、“注浆”等其他成形技法是中国早己普遍存在的技法,也就不能成为“宜兴紫砂”的技法特色了。

事实上,目前有大量从江西景德镇来宜谋生的“熟练”工人,他们把适用于制作瓷器或普通陶器的技法——“拉坯”或“注浆”用到了制作“紫砂”壶上, 目的就是提高效率,大大摊薄每把壶的“工钱”,从而在低档次的商品壶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。经比较,用“拍打成形”技法制作一把“原矿” 紫砂壶的时间可以用来制作很多的“拉坯壶”或“注浆壶”了!



欣赏:采用“黄龙源”品牌的“底槽青” 泥料全手工制作的“滴水穿石壶”。


(本文是《宜兴紫砂文化十讲》系列之一,于2017年3月27日在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发表,标题原为《“宜兴紫砂”的概念》,具名:丁俊锋)

联系地址:宜兴市人民南路93号      电话:0510—80199666      版权所有:2016 宜兴市睿鼎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